“如果你是才刚要开始执行你的第一个研究计划,这项任务或许会重得让你吃不消;我要如何找到一个题目?我要去哪里找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消息?当我找到相关信息时,又该如何处理?甚至于,即使曾经在写作课程上写过研究论文,一想到这次是玩真的,你可能会感到害怕。就算是资深的研究者在着手新的研究计划时,也会觉得焦虑,尤其当这个计划是全新的时候,更是如此。”
《研究是一门艺术》英文版自首次出版以来,发行量已突破40万册。美国很多大学将本书用作写作课教材和撰写各级毕业论文的指导用书,不同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也将之视为撰写研究性报告、学术著作权威指南。《研究是一门艺术》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发行。作者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研究是一门艺术》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写作-修订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逻辑严谨,语言简练,能够帮助读者培养缜密细致的思维与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的艺术性,首先意味着研究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有着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控制每一环节。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对研究中的具体环节进行全面介绍,从认识研究的意义到具体规划研究计划,从发现问题寻找题目到收集资料,从汇集论证到提出观点,从撰写草稿到修改字句,涉及到任何一个具体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从文章组织架构上看,本书极为简约扼要,易于读者把握。共分为5个部分,其中2(规划研究)、3(严谨论证)、4(撰写著述)为核心部分。从论证组织上看,可谓是顺着一般的研究顺序娓娓道来,自然而又流畅。首先,告诉读者研究的一般问题,包括研究的类型,书面思考的好处等;其次,点拨读者如何寻找题目、界定难题及利用原始资料;然后,有序指明论证的五要素,包括观点、理由、证据、承认与回应、论据;最后,耐心提醒读者规划草稿、撰写导言,组织架构。可以说,阅读全书,就相当于跟随一位研究者进行了一个课题的研究,观摩了研究的全过程。这种讲法对初学者,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最大的特色还不在对研究的艺术性的强调,而在于将研究作为一个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过程,时刻考察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是一般学者容易忽视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讲究“通经致用”,学术研究贯注于个人生命和整体社会生活中。研究的对象不脱离社会,不脱离人生。研究的成果可以修身,亦可以齐家、平天下。清代以后,乾嘉学派统治学术,学术研究逐渐脱离社会,走进书斋,成为知识人个人的事情。近代以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所谓“纯学术研究”更是甚嚣尘上,学术已经走进了象牙塔,知识分子也丢失了最本质的特性,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越来越少,学术研究在整个社会生活的作用也越来越小。研究者没有了广阔的视野,其研究成果缺乏时代特性,社会对学术研究的关注也慢慢淡化,特别是传统的人文研究,逐渐走向了边缘。更重要的是,这种循环还有恶性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对当前的学术界有一定启发,我们不能忘记隐藏在书后的读者,他们才是学术研究者的衣食父母和真正的评价者。没有了他们,学术研究者只能孤芳自赏,很容易进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