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姨,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定期去社区矫正中心报道。考取了动漫设计师资格后,我成功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前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我不会再犯跟以前一样的错误了,不会再让我的父母为我伤心流泪。”
这是一封来自未成年缓刑犯张某所写的信。信中的“玲姨”,正是我院退休老法官郭玲。郭玲心中牵挂不已的张某,终于走上正途。这是我院关工委帮教小组成立以来,又一次成功帮助未成年缓刑犯改邪归正。
说起郭玲,她有很多身份,是我院退休老法官、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帮教小组成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她个头不高,衣着简单,说话带着老广州特有的爽快,自2003年退休以来,便加入到海珠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队伍,她把对法院工作的深切热爱,延续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结出累累硕果。2011年,郭玲被海珠区关工委授予“海珠区优秀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一、心理辅导:设立“玲姨热线”
帮教未成年缓刑犯是我院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帮助那些家长心疼、学校头疼、社会隐疼的未成年犯重塑心灵回归社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玲深知,这些失足青少年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必须舍得在他们身上花时间、花精力。她就像对待亲人一样耐心地对待他们,一次两次不行,十次百次不灰心,不把他们挽救回来绝不放弃。张某成长在一个残缺的家庭,父母离婚后随母亲关某生活。关某身体不好,中年得子,冒着生命危险才把张某生下来,儿子对于母亲来说,是人生的希望。谁知这个希望却在张某的青春叛逆期破灭了,关某越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儿子越想逃离家庭,最终难以抵御不良诱惑,伙同他人抢劫被抓进了看守所。在法庭上,关某看着穿着囚服的张某嚎啕大哭,张某也潸然泪下,悔恨不已。这时,负责张某帮教工作的郭玲来到关某身边,鼓励她要坚强起来,帮助孩子好好改造,让孩子看到明天的希望。张某被判处缓刑时,郭玲把她的手机号码给了张某,并对张某说:“以后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就打电话给我,玲姨的电话一天二十四小时开机。”关某、张某母子俩从此与郭玲结下了缘分,儿子张某向郭玲敞开心扉,及时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改造情况,母亲关某也乐于向这个老大姐讨教教育小孩的经验。有一次,关某与前夫再次爆发矛盾,关某以张某的名义将前夫告上法庭。郭玲得知此事后,一边安抚张某的情绪,希望他不要因家庭问题再误入歧途;一边开导关某要妥善解决大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影响到孩子。关某和前夫被郭玲感动,为了孩子的前途,双方最终调解结案。张某也没有让郭玲失望,通过自己努力考取了动漫设计师的资格,于是有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二、特殊教育:有的放矢跟踪帮教
“犯罪的青少年大部分来自不幸的家庭,在旁人眼里,他们是特殊生,但并非不能教育,不能改变”,郭玲认真地说道,“给他们更多的耐心、鼓励,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一旦进入法院审判,也就意味着可能被判处刑罚。刑罚,对于一时冲动犯罪的在校生来说意味着什么,郭玲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出失足青少年的感化点,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念,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担任关工委副主任期间,她不辞劳苦,深入调查,对可能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进行跟踪帮教,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在校情况,最终找到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实行有的放矢跟踪教育,将掌握的材料及时提供给少年庭法官,积极挽救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孩子,得到了孩子、家长、学校的高度评价。
三、经验分享: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如何教育孩子?”“遇到屡教不改的少年犯该怎么办?”“去学校讲课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诸如此类的问题,每次郭玲回到法院,总有年轻法官向她请教。
由我院关工委牵头,关工委老同志、法宣小组青年干警共同组成的帮教小组,是我院从事未成年罪犯帮教工作的拳头项目。郭玲在帮教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不仅带动了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到关工委工作中,也带动了一批青年干警参与到帮教工作中,走出了一条“老中青”相结合的特色道路,既有老同志的丰富经验,又有青年干警的满腔热情,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院帮教小组走遍海珠区各中小学,每年寒暑假到中小学上法制课多达十几次。
情系关工,桑榆未晚。在郭玲只道付出、不求回报精神的带动下,我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新态势。